16
编者按:
每一名进藏干部,都对西藏有许许多多感悟。如果有条件整理成文字,人人都能汇编成书。人对事物的认识,受成长背景、学识才干、兴趣爱好乃至精神品质等因素影响,可谓千差万别。小编对西藏的这些认识和感悟,一言难尽、五味杂陈,不一定每位“老西藏”都能认可,但力求写出共识,相信会被大多数人进藏干部所接受。
闲 话 缺 氧
西 藏 往 事
氧气如同食物、阳光和水,是每一个人身体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生命运动的第一需要。在海拔较低的地区,我们大多数人都忽视氧气的存在,因为它无处不在、时时充盈,丝毫感觉不到它的缺失。可是到了高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这里,你会发现能呼吸到充足的氧气,实在是一件美好和幸福的事情。
2005年第一次上高原,我乘坐的是格尔木到拉萨的大客车。沿途中,我脑袋里总是浮现菜市场摊位上的鱼缺氧的惨状:大口大口地呼吸,却是无法满足身体对氧气的消耗;一个翻身,冒出白花花、圆滚滚的肚皮;明亮的眼睛暗淡了,死亡不远了……
▲今日的318线。邓意宁摄
不怕您笑话,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客车向西南方向继续奔驰,我从其他旅客口中得知唐古拉山口不远了,心里时而恐惧,时而激动,乘着夜色,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错过这处闻名的路标,又怕遭遇骇人的高反。时间一点一滴流逝,我却始终没有看到山口在哪里。约莫两小时后,有乘客说已经到达西藏安多境内了。我恍然大悟,虽有点儿遗憾,但是一想,海拔五千多的地方也不过如此嘛,我居然没有缺氧,也没有任何不适!
第一次上高原我很幸运,没有体会到高原反应的痛苦,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可是,经历了2009年的那次乘飞机进藏后,我不再盲目自信了。那一次,一下飞机,立马感觉头昏目眩、心慌气短。好不容易挨到拉萨,又出现四肢乏力、头痛欲裂、呕吐不止的高反症状。吐就吐吧,吐得我眼前冒出了好多小星星、小月亮。去医院一查,医生说有轻微肺水肿!肺水肿?这下可把老婆吓坏了,赶紧住院、输液……好在我身体年轻,一个星期后,终于出院了。
有了这次经历,我终于切身体会到了一个道理:高反不是病,发作要人命!
有的内地人把开心到了极点形容为“笑到缺氧”,我想,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体验到缺氧的痛苦,才会导致用词不当。网上有一些所谓的“缺氧笑话”,很冷很另类。如果把它们引发的前仰后翻、呼吸急促就理解为缺氧的话,那我愿意一天花8小时去享受。
抛开个人感情色彩,缺氧其实是地理学上的中性词,是自然规律使然。雪域高原上,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与缺氧沾上边。这里的老鼠会缺氧,目光呆滞,行动迟缓;苍蝇会缺氧,个头较大,挥起苍蝇拍,多拍几次就能拍死一只;蚊子也会缺氧,伸手去抓,就捞在了掌心……
缺氧的高原人喜欢把“缺氧”当作形容词。比如爱情,叫作“缺氧的爱情”,语言是不是有陌生化处理的诗意?比如思念,叫作“缺氧的思念”,是不是有些凄美的意味?再如梦想,叫作“缺氧的梦想”,是不是有些忧伤的味道在里面?
在西藏呆久了的人,都对缺氧的有一套认识:像拉萨这样海拔3600米的地方,冬天的氧气含量是海平面的60%左右,形象地说就是相当于在成都负重二三十公斤的氧消耗量;像那曲镇、狮泉河这类海拔4500以上的地方,含氧量只及海平面的48%左右。“老西藏”们固然知道缺氧的危害,却大多不把缺氧当回事,并非他们不爱惜身体,就算当回事又怎样,氧气不还是照样缺?
有报道说,藏族同胞体内有耐缺氧的基因,能帮助他们的身体产生更多的血红蛋白,从而减少、抵御缺氧的危害。可是,这种基因改变的作用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许多常年工作和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族同胞,不还是跟许多汉族同志一样,有较为严重的多血症、高原心脏病?由此可见,在高原上,唯有缺氧和阳光才是最为公平的。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职位高低,你都无法逃脱缺氧的“制裁”。
▲拉林高速开通的第一天,天空出现彩虹。巨灵摄
当然,缺氧也有个体差异。就我的理解,在身体都较健康的前提上,个子偏小、偏瘦的人比个子偏高、身体偏胖的人要耐得住缺氧;就性别而言,女性比男性要耐得住缺氧;就年龄而言,年纪越大越容易缺氧。上面所说的都是一般情况,实际上也有很多特例。在我身边,有些看起来强健的大汉,却没有一些大腹便便的中老年耐得住缺氧。缺氧的体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以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个小马过河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打个比方的话,缺氧的高原就是那条河流,至于你是老牛、松鼠抑或是小马,只有亲自尝试才能知道。
缺氧固然牺牲健康,但是因为高原居民见得太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真正对缺氧持着胆战心惊的态度的,还是一部分进藏的游客。他们进藏前,早已预备了一大堆药品;进藏途中,氧气袋不离身;进藏后,又是胆颤心惊、小心翼翼……看待这类游客,除了感觉矫情之外,我想不到更好的词汇。可是,一想到自己2009年那次进藏的惨状,我又惺惺相惜、瞬刻淡然了。
缺氧损害自己也就罢了,最要命的是要损害下一代。作为一名父亲,这些年我就一直为女儿是否该带在身边而纠结。把孩子放在内地吧,怕离开父母久了,将来感情会生疏;放在拉萨吧,对她的记忆力和身体成长都有一定影响……
孩子4岁那年,有一次去洗澡,把发卡放在了电视机上。洗完澡后,她到处找却找不到。我急了,也跟着她找,还是没找到。约莫一个小时后,孩子惊喜地找到了那只发卡,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一个小笨笨!”我把这件事告诉孩子她妈,两个人心里纠结得要命,因为这类健忘的事情发生在她身上有很多次了。缺氧的不良反应,并不因为她是孩子而就放过她。
西藏流行一句话叫:“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在我看来,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这些在西藏的上班族每天都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只是待得久了,习以为常罢了。
幸 福 高 原 人
西 藏 往 事
幸福是什么?询问一千个人,绝对有一千种答案。
孩童的幸福也许是精美别致的新潮玩具,青年的幸福也许是忠贞不渝的甜蜜爱情,老年的幸福也许是相濡以沫的与子偕老;深圳人也许会说是一夜暴富、香车宝马,成都人也许会说是干饭稀饭、麻将茶馆,西藏人也许会说是知足常乐、内心阳光……
▲目光羞怯的西藏小孩儿。邓意宁摄
幸福不能用尺子去丈量,却可以用内心去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个人而言,幸福就是远离痛苦和挣扎,做到心情舒畅、甜蜜快乐;就一个群体来说,则表现为和谐安定、其乐融融。
拉萨是一个幸福的城市,这里生活着一群幸福的高原人。当高原古城一次次勇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城市的桂冠之时,内地人也许会诧异:一个高寒缺氧的地方,哪来的幸福感?对此质疑,作为一个久居高原的上班族,我也只是付诸一笑。坦诚地说,我作为一名高原人,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幸福。
高原的幸福,源于这里的温暖阳光、湛蓝天空。当地球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里依然是人世间的“最后一块净土”。拉萨市作为全国环保重点城市,每年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0天以上,天蓝水绿是每一位高原居民的亲身体会。漫步拉萨河边,清澈的河水、成荫的绿树、飞翔的鸥鹭都是生态环境良好的佐证。高原的阳光从不吝啬,总是慷慨地泼洒在大地上,即便心里有乌云,也会很快驱散干净。如此亮堂、灿烂的阳光,不仅能消融高原的冰雪,更能照耀进人的内心。
▲拉萨街头休憩的老人。刘论刚摄
高原的幸福,源自西藏日新月的发展变化。幸福不一定与山珍海味有关,但一定与丰衣足食有关;不一定与大富大贵有关,但一定与安居乐业有关。西藏和平解放前,黑暗、落后、野蛮、贫穷的封建农奴社会造成整个社会民生凋零、民不聊生。今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局势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城市整洁美丽,生态环境良好,农牧区焕然一新,城乡居民实现了衣食住行无忧、教育医疗养老有保障,呈现出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高原的幸福,与国家对西藏的优惠政策有关。西藏人民花的十元钱里,有九块多是中央给的。国家对西藏的关心与爱护,从来都不计成本、不计代价。高原人得到了实惠,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小了很多,因而才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各类休闲娱乐活动,进而愉悦身心。没有压力的情形下,人更容易体会到幸福和满足。如果把祖国比作一位慈祥的母亲,那么西藏则是一位美丽的女儿,正是有了母亲的宠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女儿才会时刻感受到沐浴在爱河里。
▲西藏的转经老人。邓意宁摄
高原的幸福,与藏民族虔诚的宗教信仰和知天乐命的民族性格有关。人的心灵是一件有限的容器,装的欲望少了,内心的宁静就多了;装的贪婪少了,身心的愉悦就多了。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而欲望本身又是一切烦恼的发源地,它与幸福天生就是一对死敌。藏传佛教里关于来生、轮回等教义,能一定程度上让人对生活中的物质要求降低,遏制人内心欲望的膨胀,从而感受到的幸福感更强。感叹自己没有幸福的人,不是幸福没有光顾他,而是因为他的心灵挤满了太多的欲望,没有幸福的容身之所。
高原的幸福,与缺氧、高寒等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人缺氧了,大脑没有在平原地区转动得快,再加上高寒的气候条件和信息较为闭塞的实际,自然会减少一些负面信息对人的干扰,人的思想自然会单纯一些。思想单纯的人,更容易发现和挖掘出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更容易减少愁绪对心灵的干扰。还别不信,看看那些思想单纯的孩子们,不就更容易获取快乐吗?高原人亦是如此。
关于幸福的论述,就算一本厚厚的书也难以道尽。幸福是一种心理得到满足的状态。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重要的是我们高原人心中充满快乐的阳光就行。幸福生活不怕他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只要我们牢牢把它抓紧,然后用一颗感恩、虔诚的心去回报赐予我们幸福的人和物,我们就一定会永远幸福下去。
西 藏 是 块 试 金 石
西 藏 往 事
西藏,因其地理上的高远险阻、瑰丽旖旎,因其文化上的神秘独特、多姿多彩,因其民俗上的水纯人净、古朴率真,每年都会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持续升温的“西藏热”,是西藏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跃而成为一座幸福指数极高的现代都市,具有迷人的吸引力,为此,这里每年都让无数人感叹,来了就不想走了。
▲大美西藏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蒋盖摄
西藏对内地游客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无论对于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对于游客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许多过惯了大都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体验到西藏的神奇魅力,喜欢上了这里的慢生活后纷至沓来,不约而同当上了“藏漂”。他们之中不乏一些热血青年,不仅来到高原,待了一段时间后还要找工作、长期定居,甚至扬言为西藏牺牲奉献……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自然满心欢喜。人才较为匮乏的西藏,经济社会建设当然需要热血和奉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当他们真的来到高原没多久,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他们真的能长期待下去吗?也许在不久之后,我们会听到他们愁眉莫展、唉声叹气地说:“这里的各项条件实在难以让我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我真是悔不当初啊,还是想方设法回内地吧,冲动是魔鬼啊……”
不管他们最终有没有回到内地,这些人的最终表现和做法,都与当初进藏时的景况形成鲜明的反差和强烈的对比。
▲冬日拉萨街头的游客。刘论刚摄
在这些热血青年中,有许多人是厌倦了内地都市生活的平庸、虚伪、世俗才来到西藏的。他们天真地以为,西藏一直以来就是“人间净土”、“雪域圣城”,只要来到了西藏,就等于进入了一个与内地截然不同的世界,可以彻底摆脱琐碎、庸常的事物,就可以超凡脱俗、大干一番事业……
殊不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到之后没多久,他们会发现他们太过单纯了。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太大,他们就会产生失意、困惑等负面情绪,并对自己当初的人生选择产生质疑,心生悔意。历经一段时间的思想挣扎后,他们往往会找一些诸如思乡心切、高寒缺氧、信息闭塞、工资收入低、缺少娱乐活动、创业条件不够成熟等五花八门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败,久而久之,逐渐丧失对理想的信念。
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忘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所谓的“净土”,其实本在每个人的心中,与地点和海拔不一定有关系;想要成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珠峰脚下的纪念碑。
我并非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因为前些年,我也遭遇到了上述的问题。我之所以写此文,就是因为身边确实存在这样的朋友,他们当年意气风发地来,如今混得灰头土脸,把失意归结到各种客观原因上。个别还留在西藏的,整天牢骚不断、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地度日。
当年,大学毕业的我一腔热血地跑到拉萨“寻梦”。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后,发现拉萨、西藏在我眼里都变得极为平常和普通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在我眼里,已经没有当初的新鲜和神秘。我逐渐变得胸无大志、俗不可耐,迷失了理想、丧失了斗志。这时我才发现,我其实并不是所谓的“高雅之士”,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俗人。即便来到人间最圣洁的地方,我也不会变得遗世独立、卓尔不群。即便当初没来西藏,我也同样会变成一个俗人。声称来了趟西藏就历经了思想洗礼、人格开始蜕变的人,那是矫情、虚伪。
人是一种善变的、喜新厌旧的生物,所谓的新奇与神秘都是极不可靠的,如同一阵风,吹过之后很快就了无痕迹。为什么我们的认识和感受会改变?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境改变了。事实上,西藏还是原来的西藏,它并不以我们的情感为转移,也没有欺骗我们的感情,错的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那双不可靠的眼睛,错的是我们对自身意志和毅力的误判和高估。
人生短暂而易逝,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人生不同的命运。既然选择进藏支援西藏建设,那么,理应付出相应代价。在西藏生活和工作,我们能学到许多在别处学不到的东西,锤炼出吃苦、忍耐、奉献,但是,高寒缺氧的气候条件也必然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损伤我们宝贵的身体,有些损伤甚至还会贻害我们一辈子。个中利害关系如何取舍,完全靠个人权衡。
▲拉萨龙王潭关里生长的左旋柳,是“老西藏精神”的具体象征。刘论刚摄
但是,人生在世,没有点儿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对西藏的向往和热爱固然重要,而平平淡淡的工作和生活则应该是人生的常态。那些献完青春献子孙的“老西藏”们,嘴里很少发豪言壮语,也没有怨气和唠叨,他们却成为建设西藏的中流砥柱,理应是那些进藏热血青年的最好学习榜样。“老西藏”们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告诉后代的热血青年:进藏固然需要热血和勇气,更需要理智和清醒;既然选择了西藏,就意味着付出多于回报,我们就要有为实现理想而付出高昂代价的觉悟!
笔者写此文的目的,并不是要劝阻那些想来西藏工作的年轻人,而是就事论事,以便使他们对自身、对投身西藏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从而做出更理智的人生选择。
一言以蔽之,西藏不是失意者的避难所,不是艺术家的成功殿堂,亦不是实现大富大贵人生目标的宝地。它是地球上高耸的绛红色土地,是块来自地壳深处的神奇试金石,它能直接映射出肉体的强健与孱弱、灵魂的纯洁与龌龊以及品格的尊贵与卑琐!
(本文作者:萧清)
本文转自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删除
高反灵提醒尊贵的消费者:
人在高原圣地,请别乱扔垃圾。高原环境很脆弱,维护起来非常艰难,拾一件废弃物需要付出相比平原百倍的努力,亲身经历过的人都懂。畅游新西藏,守护第三极!爱护高原环境,文明游客从我做起.
高反灵简介
“高反灵”是中国专家团队长驻高原历经十六年攻关研发、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是由维桢科技集团旗下西藏维桢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高原反应干预食品,采用多味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材配伍相加和协同,通过“环流高醇亚低温精华萃取技术”,充分萃取AMS天然活性成分,针对高原缺氧状态下的机体代谢紊乱,由本及标,实现对高原反应靶向性的精准干预。产品上市前已邀请3000余名体验者进行测试,上市后连续保障纳木措徒步大会、一措再措徒步大会、西藏登山大会和拉萨半程马拉松等多项高原赛事,数万人充分见证,获得全面好评。
◆ ◆ ◆◆ ◆
点击下图,立即购买!
拉萨市内各大药房、宾馆酒店、特产店均有销售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