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

13

西藏当代文艺的几点理性思考

tai.gif

1.webp.jpg

新时期十年,西藏文学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刚刚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已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审视当前文艺状况,我们的文艺工作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文艺思想的分歧和指导工作的迷惘,导致文艺创作的徘徊乃至某些混乱。面对驳杂的文艺现象,人们说短道长、评头论足已有好些年了。只不过大都属于“街谈巷议”,见诸理论文章的极少。评论落后于创作,最终必然影响创作的发展。

这里,我想就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理性思考。诱发我进行理性思考和引导我思维走向的因素有三:一、新时期十年西藏文艺工作的成绩、经验和教训;二、由拉萨骚乱和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联想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三、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和江泽民总书记的国庆讲话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冷静地思考过去,热情地开拓未来,研究西藏文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求得大体一致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繁荣兴旺,是文艺理论工作者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下面的几点浅见不过抛砖引玉而已,仅就教于文艺界的同事和朋友们。

拉萨骚乱和西藏文艺的主旋律

自一九八七年秋天以来,拉萨连续发生了几次骚乱,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对于身临其境,关心我们民族和祖国命运、前途的西藏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来说,骚乱在心灵深处引起的震动和深思,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大家都注意到了,这次罕见的心灵震动和深思在文艺创作上却显得分外平静,并没有带来文艺工作重心和审美视角的必要调整。这是一个令人关注和迷惑不解的问题。关键还在文艺思想上:社会主义文艺要不要强化主旋律?什么是我们文艺的主旋律?

2.webp.jpg

有人认为提倡主旋律是限制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自由,是重复“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甚至认为“没有主旋律,就是当代文艺的主旋律”。这种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动,因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得荒谬起来,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文艺的主旋律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存在的,并不是社会主义强加给作家、艺术家的东西。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都是社会生活通过文艺家头脑的形象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发展潮流,时代的主要矛盾及其斗争,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就构成了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或者称为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的杰出文艺家都十分注意从社会生活的主潮中吸取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并站在历史的高度给予满腔热情的描绘,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最敏感的神经,指引国民前进的灯火。莫里哀对法国封建统治者、宗教上层僧侣虚伪面目的无情揭露,巴尔扎克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刻剖析,高尔基疾声呼唤无产阶级革命风暴“来得更猛烈些”,鲁迅对吃人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深恶痛绝,都是主旋律造就出来的一代代文艺伟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正是对千百年文艺创作规律的科学总结。在文艺多样化发展中强化主旋律不但不会扼杀文艺的生机,反而有利于自觉地把握文艺规律,密切文艺、生活和人民的联系,造就出新时代的文艺巨人和文艺巨著。

西藏当代文艺的主旋律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西藏解放以来成功的文艺作品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对西藏四十年社会生活历史变迁的宏观、深刻的把握。和平解放使西藏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怀抱;民主改革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劳动人民成为高原主人,开始了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新旧观念的冲突,更给人们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分裂和统一,倒退和前进,黑暗和光明的斗争则贯穿于四十年社会变革的始终。这就是西藏当代社会主义生活的主旋律,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

3.webp.jpg

回顾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叶,西藏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业阶段,十有八、九的作品都生动反映了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社会新生活和爱国主义主题,洋溢着饱满的革命激情。诸如歌曲《歌唱二郎山》、《叫我们怎么不歌唱》、《逛新城》、舞蹈《洗衣歌》、《筑路舞》、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长篇叙事诗《菠梦达娃》等,都是脍炙人口、具有永恒魅力的佳作。你说这些作品是为政治服务也可以,但那不是强加给读者和观众的诸如“写走资派”、"写批林批孔"的政治,而是把政治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审美范畴,给予艺术的描绘,从而在人们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团结、平等、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人们对故乡、民族和祖国的一往深情,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和谐完美,赋予了作品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历史的厚重感。进入八十年代,西藏文艺在题材、内容和艺术上得到广泛拓展,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但传统的主题明显地削弱了。所造成的文艺家社会责任感和文艺主旋律的失落。

2.webp.jpg

我以为,面对分裂主义分子叫嚣的“西藏独立”和制造骚乱的种种欺骗宣传,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强化文艺创作的主旋律,高扬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旗帜,深刻反映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为人们的身心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制造一个良好的文艺环境。这既是西藏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文艺创作规律的必然要求。

有关“民族文化”几个概念的界定和思考

这些年,我们常常在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借鉴、创新等问题上,为谁重谁轻,谁先谁后,谁主谁从争论不休。见到一些发言和文章,我发现争论双方对有关“民族文化”的几个概念缺乏科学的界定,特别是把“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等同起来,交互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的意思。概念模糊使争论变得困难,也带来工作中的迷误。

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藏族占全区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无疑应特别重视民族文化,甚至可以说,西藏文化工作就是要扎扎实实搞好民族文化工作。这既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表现,也是实现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手段,还是文化发展一条不可更易的规律。

5.webp.jpg

民族文化是一条纵向发展的长河,从远古流到今天,还要奔向未来。所以,民族文化从时间概念上可以分为古代民族文化——当代民族文化——未来民族文化三个部分。三者构成民族文化的总体,他们既相互紧密衔接,又在内容和形态上有所区别,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日臻丰富完美。可以肯定,未来的民族文化会比古代和当代更迷人,更辉煌。

“古代民族文化”,即通常所说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遗产”,在逻辑学上属于同一概念,只是由于实践目的的差异而使用了不同词语。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完全重叠的。所谓“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从远古到西藏解放前的千百年间在高原上产生的所有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农奴社会时期的文化,是由历代劳动人民、僧侣阶层和统治阶级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有的以物化的形式(书籍、建筑、文物等等)保留至今,有的以非物化的形式(风情、歌舞、传说、心态等等)得以流传下来。列宁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当代民族文化是古代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那种以为可以抛弃一切民族文化遗产,在沙滩上或者靠文化的横向移植来建立当代民族文化大厦的幻想,是极其荒诞和有害的。在经历了“文革”的文化浩劫之后,西藏抢救文化遗产的任务十分繁重,还要进行很长的时间。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

直到马克思主义传人以前,西藏古代民族文化是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劳动人民和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求而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我们今天系统地搜集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则是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其价值有三:第一,它是建设当代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和物质基础;第二,古代民族文化就是这以前一个民族的历史,一部民族的百科全书,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政治、文艺、民俗、宗教、心理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第三,民族文化使民族心态这个难以捉摸的东西表现为具象,从古代延续到今天,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搞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依据。

所以,尽管“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文化”属于同一概念,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却不是一个意思。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服务于上述三个目的,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则主要是为了发展当代民族文化。古代民族文化,正如列宁所说,包括了两种文化,在西藏主要是民主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文化,或者说是精华和糟粕。封建主义文化也要一分为二,有的从它出现那一天起就是为了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是阻碍历史发展的;有的在历史上曾经起过团结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后来变成了消极的东西。正是由于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人们使用了一个新的术语——“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它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从属概念,却是种概念中最闪光的部分。

6.webp.jpg

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是在千百年历史发展长河中经过不断淘汰和创造,至今仍然保持着蓬勃生机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创造精神和生命力的象征,表现出高度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是建设当代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有的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webp.jpg

当代民族文化,是指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它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延伸,又由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入,为适应新的政治制度和新的经济生活的需要,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族文化。它包容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却理所当然地要淘汰和改造民族文化遗产中那些与新政治和新经济不相适应的部分——虽然抢救和整理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有人避讳“淘汰”“改造”这样的词语,似乎有损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其实,淘汰、改造就是推陈出新,从远古到今天一直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时时刻刻地进行着,丝毫无损于民族文化的光辉。是时代选择文化,而不是文化选择时代。

当代民族文化注定比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更富生机。因为,一,它包容了全部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二,它改造了民族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新生活的旧质,赋予了新的活力;三,它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四,在对外开放中大量借鉴、消化其他民族的文化营养,丰富和发展着本民族的文化。

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因素,并不始于当代,而且存在于所有民族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我们现在看到的藏族文化,包括其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就有不少印度、尼泊尔、阿拉伯和祖国兄弟民族的文化成份,特别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古代的佛经文学、壁画,近代的弦乐,当代的相声、话剧、油画、芭蕾、舞美、长篇小说、自由体诗歌,等等,都是从外面引进,在流传过程中逐步消化吸收,变成了本民族文化的血肉,壮大了自已的肌体,人们已经见惯不惊。只不过进入八十年代,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涌入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来得猛烈,呈现五彩缤纷的局面;另一方面,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开始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初步显示出灿烂的光华。面对着两种不同的色彩和复杂的文化现象,人们既欣喜又困惑,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向。一是主张重新把门关起来,固守民族传统文化,一是对外来文化囫囵吞枣,误以为经济建设的现代化必须伴以文化的西方化,都是行不通的。为了纠正这两种偏向,我们必须科学地处理好当代民族文化和未来民族文化的关系。

未来民族文化是古代民族文化经过当代民族文化的过渡,到社会主义较高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保持着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却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归,而是适应现代政治、经济和人民现代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新文化。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和研究当代民族文化建设。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因素时,要保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时,则不能固步自封,特别注意学习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经验。借鉴什么,扬弃什么,取决于时代的发展,本民族人民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的变化,取决于建设当代民族文化的总体部署。这样,外来文化的涌入不但不会削弱民族文化的特色,反而成为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极好契机。

文艺的多种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文艺的创造是有功利目的的。但对其功利意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认识却不尽一致。在当前,受到“左”的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人们对文艺功利的理解更大相径庭。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王充认为“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韩愈主张“文以载道”。雪莱把诗人比做夜莺,“用美妙的声音唱歌,以安慰自己的寂寞”。有的人主张“为人生的艺术”,有的人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不一而足。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纵观人类文艺生活的历史,特别是认真总结我国解放后四十年来文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把文艺功能概括为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四大作用。这种科学的概括把文艺从“为政治服务”的狭隘功利目的中解放出来,拓展出一条十分宽广的道路。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文艺“宣泄论”和拜金主义也是一种有力的抵制和批判。

文艺的四大作用,虽然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作品可以各有侧重,但在总体上是不能分割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四者也不是平行关系,其中的核心是认识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审美和娱乐等功能的走向,是决定整部作品成败的关键。

鼓吹自由化思潮的人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归结为“为政治服务”,是明显的歪曲。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反映论为其哲学基础,认为文艺是社会客观存在通过文艺家头脑的形象反映的产物。能动的反映论,才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自身。认识作用无疑是文艺多种功能的基础和第一位的东西。其他功能只有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文艺的特殊效力。我们当然要反对机械唯物论,但决不能以反对“机械唯物论”为借口,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核心的内容。近年来,一些文艺工作者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轻视文艺的认识功能,主张“远离现实”去“表现自我”,于是改革开放的生活没有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淡化了,个人主义思想在作品中泛滥,给人孤独和压抑的感受。从能动反映论陷入宣泄论,从严肃文学转向“玩文学”,实际上走向了文艺发展的死胡同。

9.webp.jpg

当然不能把文艺功能仅仅归结为认识,仅仅为了认识实际上也就取消了文艺。因为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新闻报道,等等,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甚至比文艺来得更深刻,更全面、更及时。人们之所以需要文艺,根本的原因在于文艺同时还具有教育、审美和娱乐等作用。文艺以形象的东西呈现在广大人民面前,能深入千家万户,重在以情感人,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孔子所说的"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其他意识形态和认识工具所不能代替的。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辞》中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多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他同时还指出:“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这里既精辟地分析了认识是文艺发展的前提和核心,又充分肯定了文艺的多种功能作用:教育、审美和娱乐。文艺可以而且应当给人教益,给人美感,给人健康的娱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显示出其存在的特殊价值。

文学艺术的四大功能不是靠说教和图解,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作家、艺术家必须高度重视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在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冲突中,塑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人形象,鞭挞落后丑恶现象,从而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激起全社会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情。这种教育不同于“四人帮”强加于文艺的“写走资派”和“批林批孔”的“教育”,这种审美也有别于西方颓废文艺诲淫诲盗的“审美”,而完全出自于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向的准确把握和文艺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真才能产生善。真的和善的才能给人美感。这就是真、善、美的统一,文艺多种功能的辩证关系。

西藏文艺的宏观审视和统一格局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文艺创作。写什么、谁来写、怎么写,都由领导决定。作家、艺术家按既定的框架填写音符和词语,不能越雷池一步,极大地限制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才能,出现了一批图解政治概念的公式化作品。这些年,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进行调整,文艺家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美学追求进行创作,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文艺新作。就单个的文艺作品来说,大都写得很有个性,有相当的思想艺术水平,不愧为一束艳丽的花,是应当受到赞赏的。

但是,如果我们对西藏当前文艺创作的整体进行一番宏观的审视,比较西藏十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比较西藏人民和国内外对西藏文艺多方面的渴求,在欣喜之余又不免感受到某些不足。就像走进一片花圃,单个的植株和草坪都惹人喜爱,而色彩、香味、高低的布局却不尽合理,还有几片荒地分外刺目。这是因为每个文艺家的创作都受到个人经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还有变幻莫测的“文艺热”的影响,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艺术活动。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演员同时扮演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角色。发挥各色演员的才干演出一幕好戏是导演的职责,西藏文艺百花园的统一布局则主要靠文艺部门的领导和组织工作者来设计和实施了。“创作自由”不是放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单个作品创作的扶持和奖励不能代替对整体文艺工作的审视和规划。

10.webp.jpg

如何宏观地审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艺创作的得失呢?我曾在一篇短文里冒昧地提出,文学的根本任务是塑造民族形象。对整个文学艺术来说也是适用的,在西藏尤其如此。对西藏文艺工作的评价,就是要看它是否和在多大的程度上,真实地(而不是虚假的)、生动地(而不是苍白的)、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深刻地(而不是肤浅的)、热情地(而不是冷漠地)塑造出了当代藏民族的光辉形象。我以为这样的审视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能动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理,符合文艺重在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规律,也是西藏人民自身和国内外人士关注西藏文艺的兴趣所在。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不是任何作家、艺术家用某一部作品、某一个节目所完成得了的。每一部作品、一个节目都只能从一个局部作出自己的贡献。塑造当代藏民族的光辉形象有赖于西藏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有计划有组织的自觉行动。

塑造当代藏民族的光辉形象,决不意味着思想艺术的单一化,单一化与整个民族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不相称,与面临的伟大社会变革和必须付出的艰苦劳动不相称,与祖国各民族的频繁交往和深厚情谊不相称。在这里,应当是雄浑和柔美、抒情和思辩、粗犷和细腻、苦难和追求、过去和未来,在激烈的社会和内心冲突中表现出高度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厚重感。在艺术上既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又具有气吞山河,敢于容纳和消化国内外文化一切有益营养的磅礴气势。多侧面的民族艺术形象有赖于创作手法、风格和流派的多样化。任何单一的创作模式都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塑造当代藏民族形象的任务不相适应。

9.webp.jpg

为此,我们提出关于建立西藏社会主义文艺新格局的构想。即:往文艺工作中既要拨响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又必须是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多色彩的音乐交响;在内容上以现实生活为主,提倡创作题材的多样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提倡各种艺术流派和表现手法的同时发展,互为补充;在艺术风格上突出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同时学习、借鉴兄弟民族和外来文化的有益因素;在服务对象上以藏族群众为主,同时尽可能满足内地人民和世界人民对西藏文艺的不同需求;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和丰富群众生活的文艺作品,都应当受到欢迎和尊重。——这个新文艺格局,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文艺,民族的文艺,改革开放的文艺,多姿多彩的文艺。

实现上述新文艺格局的构想,必须继续发挥西藏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实行“创作自由”,同时应当制定文艺工作的短期和长远规划,把整体规划与文艺家个人的创作计划结合起来,分工合作,变为大家有组织的自觉行动,我们不但要欢迎作家、艺术家写他们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鼓励他们深入生活,写他们所不能不写的东西。对于文艺家个人创作计划以外而又必须创作的题材和作品,则要细心引导,精心组织,给予积极扶持。加强评论对创作的指导作用也是实现新文艺格局不可缺少的手段。

愿西藏文艺界的领导、文艺家和评论家共同努力、胸怀大志、辛勤耕耘,用五色石铸造出一座当代藏民族艺术形象的历史丰碑!

(本文作者:李佳俊,西藏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西藏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

本文转自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删除

高反灵提醒尊贵的消费者:

人在高原圣地,请别乱扔垃圾。高原环境很脆弱,维护起来非常艰难,拾一件废弃物需要付出相比平原百倍的努力,亲身经历过的人都懂。畅游新西藏,守护第三极!爱护高原环境,文明游客从我做起.

高反灵简介

“高反灵”是中国专家团队长驻高原历经十六年攻关研发、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是由维桢科技集团旗下西藏维桢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高原反应干预食品,采用多味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材配伍相加和协同,通过“环流高醇亚低温精华萃取技术”,充分萃取AMS天然活性成分,针对高原缺氧状态下的机体代谢紊乱,由本及标,实现对高原反应靶向性的精准干预。产品上市前已邀请3000余名体验者进行测试,上市后连续保障纳木措徒步大会、一措再措徒步大会、西藏登山大会和拉萨半程马拉松等多项高原赛事,数万人充分见证,获得全面好评。

◆ ◆ ◆ ◆

xintaitou .jpg

点击下图,立即购买!

拉萨市内各大药房、宾馆酒店、特产店均有销售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1605666628553228.jpg